国产成人精品自在线拍,公交车上~嗯啊被高潮,丰满少妇被猛烈进av毛片,国产av综合第一页,丰满少妇猛烈a片免费看观看

SSD固態(tài)硬盤內部結構詳解

作者:蘭洋科技????瀏覽量:6404????時間:2023年07月13日????標簽: SSD固態(tài)硬盤 HDD機械硬盤

對于一些關注SSD的朋友來說,可能都知道固態(tài)硬盤的速度是普通機械硬盤的好幾倍,可以有效提升電腦開關機速度,另外還解決電腦卡頓問題。一起來了解一下SSD是什么?內部結構如何?

下面我們簡單的聊了聊關于固態(tài)硬盤的發(fā)展歷程,以及固態(tài)硬盤行業(yè)當下的市場格局,而這些都是比較大比較宏觀的東西。今天,將從微觀出發(fā),從固態(tài)硬盤本身出發(fā),簡單剖析固態(tài)硬盤的內外構造,讓更多的人知道固態(tài)硬盤究竟長什么樣子。

一、固態(tài)硬盤和機械硬盤有什么區(qū)別?

機械硬盤是利用磁性來記錄信息數據的,原理類似于小時候聽歌用的磁帶,如果我們需要找到某個數據,磁盤就會轉動到記錄這個信息的部位,然后由磁頭感應磁性來讀取數據。

SSD是什么:

固態(tài)硬盤(Solid State Drive),簡稱SSD(固盤),是用固態(tài)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制成的硬盤,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(FLASH芯片、DRAM芯片)以及緩存單元組成。區(qū)別于機械硬盤由磁盤、磁頭等機械部件構成,整個固態(tài)硬盤結構無機械裝置,全部是由電子芯片及電路板組成。

根據固態(tài)硬盤的定義,我們可以知道固態(tài)硬盤的內部結構,其實就是由三大塊主控芯片、閃存顆粒、緩存單元構成,那么接下來,我們逐一來看。

固態(tài)硬盤大腦:主控芯片

正如同CPU之于PC一樣,主控芯片其實也和CPU一樣,是整個固態(tài)硬盤的核心器件,其作用一是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閃存芯片上的負荷,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,連接閃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。

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,在數據處理能力、算法上,對閃存芯片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,直接會導致固態(tài)硬盤產品在性能上產生很大的差距。

當前主流的主控芯片廠商有 marvell 邁威(俗稱“馬牌”)、SandForce、siliconmotion慧榮、phison群聯、jmicron智微等。而這幾大主控廠商,又都有著自己的相應特點,應用于不同層級的固態(tài)產品。

以臺系廠商siliconmotion慧榮為例,此款主控芯片主要特點在于能夠為固態(tài)硬盤廠商提供包括軟件和硬件在內的一體化主控方案,包括主控芯片、電路板以及存儲單元,能夠極大的提升產品的更新速度和使用壽命,并且不存在兼容等問題。

核心器件:閃存顆粒單元

作為硬盤,存儲單元絕對是核心器件。在固態(tài)硬盤里面,閃存顆粒則替代了機械磁盤成為了存儲單元。

閃存(Flash Memory)本質上是一種長壽命的非易失性(在斷電情況下仍能保持所存儲的數據信息)的存儲器,數據刪除不是以單個的字節(jié)為單位而是以固定的區(qū)塊為單位。

在固態(tài)硬盤中,NAND閃存因其具有非易失性存儲的特性,即斷電后仍能保存數據,被大范圍運用。

根據NAND閃存中電子單元密度的差異,又可以分為SLC(單層次存儲單元)、MLC(雙層存儲單元)以及TLC(三層存儲單元),此三種存儲單元在壽命以及造價上有著明顯的區(qū)別。

SLC(單層式存儲),單層電子結構,寫入數據時電壓變化區(qū)間小,壽命長,讀寫次數在10萬次以上,造價高,多用于企業(yè)級高端產品。

MLC(多層式存儲),使用高低電壓的而不同構建的雙層電子結構,壽命長,造價可接受,多用民用高端產品,讀寫次數在5000左右。

TLC(三層式存儲),是MLC閃存延伸,TLC達到3bit/cell。存儲密度最高,容量是MLC的1.5倍。 造價成本最低, 使命壽命低,讀寫次數在1000~2000左右,是當下主流廠商首選閃存顆粒。

當前,固態(tài)硬盤市場中,主流的閃存顆粒廠商主要有toshiba東芝、samsung三星、Intel英特爾、micron美光、skhynix海力士、sandisk閃迪等。

由于閃存顆粒是固態(tài)硬盤中的核心器件,也是主要的存儲單元,因而它的制造成本占據了整個產品的70%以上的比重,極端一點說,選擇固態(tài)硬盤實際上就是在選擇閃存顆粒。

錦上添花:緩存芯片

緩存芯片,是固態(tài)硬盤三大件中,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塊,也是廠商最不愿意投入的一塊。和主控芯片、閃存顆粒相比,緩存芯片的作用確實沒有那么明顯,在用戶群體的認知度也沒有那么深入,相應的就無法以此為噱頭進行鼓吹。

實際上,緩存芯片的存在意義還是有的,特別是在進行常用文件的隨機性讀寫上,以及碎片文件的快速讀寫上。

由于固態(tài)硬盤內部的磨損機制,就導致固態(tài)硬盤在讀寫小文件和常用文件時,會不斷進行數據的整塊的寫入緩存,然而導出到閃存顆粒,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緩存維系。特別是在進行大數量級的碎片文件的讀寫進程,高緩存的作用更是明顯。

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沒有緩存芯片的固態(tài)硬盤在用了一段時間后,開始掉速。當前,緩存芯片市場規(guī)模不算太大,主流的廠商基本也集中在南亞、三星、金士頓等。根據最新消息,無外置緩存的固態(tài)硬盤產品將于不久后問世,雖然很早之前就有諸如sandforce2281 自帶緩存主控產品,但是市場反響卻差強人意,不知道最新的無外置緩存的固態(tài)硬盤的表現如何,也請大家拭目以待。

主控芯片、閃存顆粒、緩存芯片,這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塊PCB板上,構成了固態(tài)硬盤的整體形態(tài)。

二、固態(tài)硬盤的顆粒(重中之重)

閃存顆粒是固態(tài)硬盤用來存儲數據的東西,分為SLC、MLC、TLC三種,是挑選固態(tài)最重要的參數。

SLC:S是single,單一的意思,如single dog-單身狗。所以,SLC的每個存儲單元只存儲1bit的數據,這種存儲方式穩(wěn)定性強,讀寫速度很快,而且不會出錯,并且壽命長,因此價格也是最貴的。

MLC:M是multi,多個的意思,一般我們說的MLC就是指兩個,所以,MLC的每個存儲單元要放2bit的數據。

TLC:T是triple,沒錯,就是“三殺”的那個 triple kill!

所以,TLC顆粒的每個存儲單元要擠3bit的數據。(由于MLC是多個bit的意思,多個包含3個,所以,有些廠商,如三星,會把自家使用TLC顆粒的EVO系列固態(tài)硬盤稱為“3bit MLC”)

舉個很形象的例子:

我們把存儲空間想象成一個超大的停車場,每一個存儲單元就是一個停車位,1bit的數據就是一輛汽車。

SLC顆粒:1bit獨占一個車位,這輛車來去自如,不會出現錯誤,而且速度很快,由于車位使用頻率不高,所以壽命也很長,但是成本很高。

MLC顆粒:2bit占一個車位,1車2車進出需要管理員調度,效率稍低,所以速度會慢一些,車位使用頻率高了一倍,所以壽命也會變短一些。

TLC顆粒:3bit擠一個車位,進出調度更復雜,效率較低,所以速度慢,還容易出錯,壽命短一些。

雖然我們說TLC顆粒壽命短,但是那是相對于SLC和MLC而言的,經過重度測試,TLC顆粒正常使用5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。TLC顆粒固態(tài)硬盤也是目前最常見的,主要是這個顆粒SSD價格親民,大眾用戶夠用,因此最常見。

現在世界上能自主生產顆粒的廠家有:intel、三星、閃迪、東芝、鎂光(英睿達)、海力士。所有正規(guī)的固態(tài)硬盤使用的都是這幾家的檢驗合格的原廠顆粒。如使用自家顆粒的inter、三星、閃迪、鎂光(英睿達)、東芝等;還有雖然自己不會生產顆粒,但是使用從原廠購買顆粒的浦科特、海盜船、建興等,所以購買時可以優(yōu)選選擇這些品牌。

市面上還有一些使用“白片”、“黑片”顆粒的固態(tài)硬盤的廠家,“白片”是指原廠檢驗不合格的瑕疵品,被偷偷賣給下游工廠來制作固態(tài)硬盤?!昂谄笔沁B白片都比不上的廢片,這類硬盤價格通常會遠低于原廠顆粒的硬盤,給人一種“高性價比”的錯覺。

三、主控

如果說存儲空間是一個超大的停車場,那么主控就是這個超大停車場的“管理員”啦,他負責指揮每一輛車準確、合理的進出自己的停車位。

對于這么大的一個停車場,特別是三輛車擠一個車位的TLC顆粒的停車場來說,管理員是操碎了心,每天都累成狗一樣。所以這個主控“管理員”必須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(硬件要好)和扎實的管理方法(固件要好)。

好的主控+優(yōu)秀的固件就相當于讓受過專業(yè)訓練的交警來管理停車場,而渣的主控+渣的固件就相當于讓一個骨瘦如柴,沒有受過教育和訓練的人來管理,所以啊,即使你的停車場修的很牢固,但是沒用多久,管理員先累死了,整個停車場也就不能用了。

比較好的主控品牌有:馬牌(Marvell)、SandForce、三星、intel、東芝等。近些年,一些臺灣的主控品牌如:慧榮、群聯也在迎頭追趕。

四、緩存

當你要存入很大、很多數據的時候,就是一次性往停車場存很多車的時候,主控“管理員”是忙不過來的。但是CPU很厲害?。骸拔乙呀洶堰@么多的車(數據)都給你送過來了,你工作慢也不能讓我干等著??!我還有很多事要忙的!”

如果沒有高速緩存這個臨時的的停車場,他CPU就得干等著,我們就會感覺“慢”和“卡”,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個高速緩存這么一個臨時的停車場,管理員就可以說:“我先把剩下的這些車都放在這個臨時的停車場中,我忙完眼前的事就給這些車安排車位?!庇谑荂PU就可以高興地忙自己的事去了,我們就會感覺電腦速度”快”、“流暢”。

但是緩存這個“臨時停車場”有個弊端,如果硬盤沒有采取斷電保護措施的話,一旦斷電,停在這里的車可能就會不翼而飛了。(正規(guī)廠家都會有斷電保護措施,無需太擔心)

五、3D NAND堆棧技術

這是一個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技術。如果你還記得前面說的停車場的話,就很好理解這個技術了。

3D堆棧啊,是由于近些年固態(tài)硬盤容量越來越大,所以每個存儲單元“停車位”之間的密度越來越大,所以我們就把普通的一層的停車場蓋成了許多層的樓層式停車場。這樣一來,每個停車位之間就不用那么擁擠了,干擾變了,所以性能也就變好了。而對于廠家來說,成本也就更低。

六、接口、總線、協(xié)議

由于近些年固態(tài)硬盤發(fā)展的很快,新老產品技術交替,所以市面上固態(tài)硬盤的接口、協(xié)議等有些亂七八糟的,他們之間有著剪不斷,理還亂的關系,但是還好我把一塊的知識給啃下來了。

接口:

接口就是把幾條導電的銅線做成不同形狀的插頭。市面上主流的固態(tài)硬盤接口有 SATA、mSATA、m.2、PCI-E插槽這4種。

他們之間除了在外觀上有不同外,性能上也有較大的區(qū)別。

總線:

總線是我們看不到的東西,可以理解為數據傳輸的“公路”,有sata總線和PCI-e總線兩種。

假如我們要從P城開車到Y城,走PCI-E總線就相當于走兩地直達的高速公路,而走SATA總線的就相當于走了比較繞的城鄉(xiāng)公路。

PCI-E總線又有幾個等級,PCIE×1、PCIE×2、PCIE×4、PCIE×8、PCIE×16,數字越大,速度就越快。目前的固態(tài)硬盤都是用的×2、×4這個等級的,其中×4的最大速度已經可以達到 3000 MB/s以上了。說到這,有機靈的小伙伴可能已經想到了我們用的顯卡早就已經是 ×16的級別了。

最后是協(xié)議

前面已經說了,PCI-E ×4 是一條平坦的高速公路,但是我們都知道,現實中的高速公路上每輛車的車速也是不同的,跑車總是會比轎車快。而擁有NVMe協(xié)議的固態(tài)硬盤就相當于專門針對這條平坦的高速公路而設計的超級跑車。同樣是走的PCI-E ×4 的車道,不支持NVMe協(xié)議的硬盤最大只能跑1500MB/s,而支持NVMe協(xié)議的硬盤就可以跑到3000MB/s甚至以上。

知道了這些我們再說接口就容易多了。

SATA接口:

SATA接口屬于老式的接口,分SATA 3GB和SATA6 GB,我們的機械硬盤使用的也是這種接口,兼容性強,新老電腦基本都通用。只不過,這種接口SSD速度稍慢,延遲稍高,最大速度不會超過600MB/s

mSATA接口:

這種接口不多,一般會用在早期筆記本上。只不過,如今筆記本大都用的是M.2接口,因此這種接口基本逐漸被淘汰了。

M.2接口:

M.2接口有兩種:M key和B key,如圖所示

M型接口的固態(tài)硬盤一般來說性能較好,價格普遍比SATA接口SSD貴,并且需要主板配備M.2接口,目前主流新主板都配備這個接口。而很多老主板或者一些新入門主板都沒有這個接口,因此購買這種硬盤之前,需要了解下主板是否帶有M.2全速接口。由于走PCI-E×4這條高速功路,速度能輕松達到1500MB/s以上,如果還支持NVMe協(xié)議那速度能輕松達到2000MB/s及以上。

B&M型接口的固態(tài)硬盤兼容性好,兩種M.2的插槽都能用,但是速度稍慢,雖大也就1000MB/s。

PCI-E接口:

這個長得跟顯卡一樣的固態(tài)硬盤也是 PCI-E ×4的接口,支持PCI-E ×4的總線。但是現在的主板大多數是沒有PCIE-4的插槽的。所以一般都是接在顯卡的插槽里使用的,這種接口固態(tài)硬盤速度雖然快,但很多平臺可能不支持,因此市面上相對不是很常見。

4KB隨機讀寫

說了這么多,終于又回到正題了。

固態(tài)硬盤雖然順序讀寫速度超快,但是那是只有在讀寫一整個大文件(如一部電影)時才能體會到它的優(yōu)勢,而影響我們日常使用的是硬盤的4K 隨機讀寫速度(這里的4K是4KB)。

舉個例子:

小明去一個大商場買東西,售貨員問小明:“你要買什么呢?”

小明說:“阿姨,我要買一臺大電視!”“好的!”雖然電視很大很重,但是售貨員只要跑一趟花點力氣就能把大電視給小明拿過來。這就是大文件的持續(xù)讀寫速度。

小明又說:“阿姨,我要一顆小白兔奶糖、一包辣條、一瓶可樂、一只鉛筆、一個小豬佩奇、一卷衛(wèi)生紙……”售貨員:“#¥@%……&*”這些東西雖然又輕又小,但是量多,售貨員阿姨就要跑很多地方才能完成小明的請求,速度自然就慢了下來,這就是4kb隨機讀寫。

很遺憾的是我們日常使用電腦時大多都是這種小文件的隨機讀寫。所以,我們在挑選固態(tài)的時候要重點關注硬盤的4k隨機讀寫性能。

NVMe

NVMe是為SSD所生的。NVMe出現之前,SSD絕大多數走的是AHCI和SATA的協(xié)議,后者其實是為傳統(tǒng)HDD服務的。與HDD相比,SSD具有更低的延時和更高的性能,AHCI已經不能跟上SSD性能發(fā)展的步伐了,已經成為制約SSD性能的瓶頸。

跟ATA spec中定義的命令相比,NVMe的命令個數少了很多,完全是為SSD量身定制的。

NVMe有三寶:Submission Queue (SQ),Completion Queue(CQ)和Doorbell Register (DB)。 SQ和CQ位于Host的內存中,DB則位于SSD的控制器內部。上圖:

SQ和CQ在Host的memory中以及DB在SSD端,上圖中的NVMe Subsystem一般就是SSD。

SQ位于Host內存中,Host要發(fā)送命令時,先把準備好的命令放在SQ中,然后通知SSD來取;CQ也是位于Host內存中,一個命令執(zhí)行完成,成功或失敗,SSD總會往CQ中寫入命令完成狀態(tài)。

DB又是干什么用的呢?Host發(fā)送命令時,不是直接往SSD中發(fā)送命令的,而是把命令準備好放在自己的內存中,那怎么通知SSD來獲取命令執(zhí)行呢?Host就是通過寫SSD端的DB寄存器來告知SSD的。

架構模型

圖2:單端口PCIe SSD

圖3:帶SMBus / I2C的雙端口PCIe SSD

NVMe管理界面用于發(fā)送命令消息,該命令消息由以NVM子系統(tǒng)內的控制器為目標的標準NVMe管理命令組成; 用于訪問NVM子系統(tǒng)中控制器的PCI Express配置,I / O和存儲空間的命令; 和管理接口特定命令,用于清點,配置和監(jiān)視NVM子系統(tǒng)。

圖4:與單端口PCIe SSD相關的NVM子系統(tǒng)

圖5示出了與圖3中所示的PCIe SSD相對應的示例NVM子系統(tǒng)。NVM子系統(tǒng),包含一個與PCIe端口0相關聯的控制器和兩個與PCIe端口1相關聯的控制器。存在與每個PCIe端口相關聯的管理端點和SMBus / I2C端口。由于NVM子系統(tǒng)包含管理端點,因此所有控制器都具有關聯的控制器管理接口。

圖5:與帶有SMBus / I2C的雙端口PCIe SSD相關的NVM子系統(tǒng)

管理接口請求消息和響應消息作為MCTP消息傳輸,消息類型通過MCTP設置為NVM Express管理消息(請參閱MCTP ID和代碼規(guī)范)。所有命令消息都源自管理控制器,并從管理端點生成響應消息。

簇,頁,塊的關系

硬盤的容量,基計算公式為:存儲容量=磁頭數×磁道(柱面)數×每道扇區(qū)數×每扇區(qū)字節(jié)數

  • 扇區(qū):磁盤的最小存儲單位;

  • 磁盤塊:文件系統(tǒng)讀寫數據的最小單位;

  • 頁:內存的最小存儲單位;

  • 一個磁盤塊由連續(xù)幾個(2^n)扇區(qū)組成;

  • 頁的大小為磁盤塊大小的2^n倍;

  • 頁大小查看:getconf PAGE_SIZE,常見為4K;

  • 磁盤塊大小查看:stat /boot/|grep “IO Block”,常見為4K;

  • 扇區(qū)大小查看:fdisk -l,常見為512Byte;

本文標題:SSD固態(tài)硬盤內部結構詳解
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yangziriver.cn/faq2/639.html
[版權聲明]除非特別標注,否則均為本站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時請以鏈接形式注明文章出處。

全國統(tǒng)一服務熱線
15336679905
Copyright ?2019-2023 蘭洋(寧波)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ICP備案:浙ICP備2021021247號